我國是世界棉花大國,近年來卻出現種植面積和種植效益“雙降”趨勢。專家們認為,“雙降”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力投入的不足。作為一個主要依靠勞動力投入的傳統產業,在人力雇用成本上升和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雙向夾攻下,破解當前難題的有效途徑只能是大力提升機械化水平,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。
提升機械化水平將會是一個系統工程,不僅有機械設備的創新,更需從品種、栽培、管理到收花全過程進行綜合布局。
在河南安陽市的郊外,棉稈上的葉子已掉得差不多了,白色的棉花更為顯眼。與往年不同的是,大片的棉田里看不到采摘棉花的農民,只有一臺兩人多高的采棉機在穩穩地向前開去。采棉機所過之處,棉絮被采摘干凈,棉稈上僅留尚未吐絮的綠色花苞;當集棉箱裝滿以后,司機就操作機器將箱子打開,里面的棉絮被倒入拖拉機或卡車里……
在機采棉現場會上,這臺由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制的自走指桿式采棉機,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農科院研究人員以及種棉大戶的注意。
——新聞緣起——
采棉人工占總成本50%用工成發展瓶頸
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和消費國,棉花面積占種植業的3%,產值達10%。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張永山說,近10年來,我國棉花面積從8889萬畝下降到不足7000萬畝,下降趨勢顯著。特別是黃河流域,棉花面積從3864萬畝減少至2918萬畝,年均減少157萬畝。不但種植面積下降,種棉效益也在逐年下降。比如在黃河流域,種植棉花的利潤約為246元/畝,但如果將小麥和玉米套種,每畝利潤達346元。
“面積和效益的雙下降,核心問題是用工多,人力成本投入高,這也成為限制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的瓶頸?!敝袊r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說,棉花是勞動密集型的大田經濟作物。相對其他作物而言,存在種植管理環節多、用工多、勞動強度大等問題?!捌渲?,單是棉花采摘一個環節的人工成本就占到了總成本的50%?!?/span>
李付廣算了一筆經濟賬,現階段,我國棉花生產用工每畝20個上下,人工費用超過1000元/畝。在長江、黃河流域棉區,籽棉的人工采棉費用為400—500元/畝;在新疆為主的西北內陸棉區,這筆費用已高達660—1300元/畝,占勞動力用工成本的80%。
與先進植棉大國相比,我國棉花生產方式落后,規模小、勞動效率低、生產成本比較高。張永山說,在美國,籽棉采摘成本約80元/畝,僅為我國的1/5或1/16。美國生產50千克皮棉的用工量平均為0.5個工日,而我國高達15個。
目前,我國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,留在農村的基本是老、弱、病、婦、幼,農村勞動力短缺,也帶動勞動力價格快速上漲。李付廣說,這導致傳統以手工為主的植棉成本大幅上漲,效益下降。特別是在棉花收獲環節,手工采摘生產效率低,收獲期長,用工量大,條件艱苦,加上農時季節性要求,即使出高價格,在棉花收獲季節,棉區也很難雇用到足夠的人手。
——核心關注——
機械化是棉花產業的根本出路
李付廣強調,想要突破棉花產業發展的瓶頸,機械化是根本出路。
目前,全世界大約有30%的棉花是由機器采摘的,美國、澳大利亞、南美等農業發達國家已機械化收獲率100%;西班牙、保加利亞和希臘等中等農業發達國家的部分棉花也是由機械采摘;農業欠發達國家阿根廷和巴西等國機采棉技術發展較快。
李付廣說,我國棉花機械化采摘起步較晚,不過我國棉花主產區新疆經過近十年的發展,新疆兵團農場棉花生產機械化水平全國領先,基本接近世界先進國家水平。
黃淮海棉區機械采收試驗結果也相當喜人。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召虎說,摘錠式采棉機采凈率為87.4%—93.3%,采收效率為7—10畝/小時,含雜率約7.4%;指桿式采棉機采凈率為86.3%—92.5%,采收效率為6—8畝/小時,含雜率約為10.8%。
不過,“進口摘錠式采棉機每臺價格約為240—270萬人民幣,國產機型售價也在120—160多萬人民幣,加上相應配套機具和保養、維修費用,成本更高,目前多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大面積推廣應用?!眱让晒呸r牧業科學院總農藝師張建中說。
為解決我國棉花機械化的需求,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依托行業科技(農業)專項研制了復指桿式采棉機。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石磊說,研發的復指桿式采棉機集采收、清花和集棉于一體,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;還可適應不同的棉花種植模式,適合內地小規模種植棉花采收的需求;具有結構簡單、造價低等特點,每臺估計約為30萬元人民幣。
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還研發了配套的籽棉預處理裝置。記者在現場會上看到,采棉機采摘籽棉,經籽棉機載、場地預處理裝置處理后,被送入人工手摘棉軋花車間,完成軋花直到皮棉打包的整個流程全部實現機械化。
“只有實現了機械化,才有可能實現快樂植棉的夢想!”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說。
——專家建言——
機械化需品種、栽培、管理、收花全程協調
張永山說,要解決棉花生產中的降成本、穩面積、提單產等需求,就必須把農機與農藝棉花株型育種等結合起來,棉花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的機械化發展要相互協調。
因此,在河南安陽全國機采棉現場會上,還展示了早熟適合機采的常規抗蟲棉新品種“中915”等。中國農科院棉花所博士李亞兵說,該新品種鈴期短、吐絮早而且集中;結鈴性好、棉桃果枝始節高且分布均勻、果枝較短、植株緊湊、葉片較小、對脫葉劑敏感,落葉干凈徹底,由于在早熟性、豐產性和纖維品質等方面非常突出,易管理,適合全程機械化。
“傳統大田灌溉畝均用水500立方米,棉花示范田膜下滴灌技術畝均用水僅200多立方米?!崩顏啽f,配套的膜滴灌技術使機械化種棉經濟和生態效益更高。
目前,我國西北內陸的棉區棉花種植連成了片,已有600萬畝左右的機采棉面積;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棉花種植相對集中,一個種植戶種植面積可達幾十畝甚至上百畝,這有利于推廣棉花機械采摘;新疆機采棉的生產管理技術近年來發展得較為成熟,黃河流域機采棉管理技術也基本形成雛形。對此,在農業部行業項目和棉花產業體系的資助下,中國農科院棉花所以建立了棉花機械化采收示范試驗基地,通過篩選新品種、明確關鍵性栽培技術措施、農機農藝融合等方向,初步探索了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。
“傳統人工整地、播種、灌溉、采摘等已不適應當前棉花生產的發展。我們必須適應新要求,切實提高棉花生產機械化,特別是采收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?!崩罡稄V說。
■延伸閱讀
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。2012年我國棉紡織品出口2625億美元,占總額12.8%。
1850年,美國開始研究采棉機開始,至今已有150年歷史。1973年,美國采收棉花已經全部機械化。目前,國內市場上的采棉機主流產品是美國迪爾公司、凱斯公司和貴航集團生產的水平摘錠式采棉機。